古人是如何“借酒表达对现实的不满”的呢?我们可以通过李白、杜甫两位大诗人的诗词中看出一些问题的关键。
余光中在《寻李白》中曾经这样写到——痛饮狂歌空度日,作威作福为谁雄?…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当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和矛盾后,古人常常借酒浇愁,希望在酒的酣醉中麻醉自己,升华到酒醉的状态,独享暂时远离现实的超然。这方面李白为较。
李白爱酒,这是人尽皆知的,尤其是那首《将进酒》,更是千古绝唱——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这是何等的豪迈,虽然宣讲的都是极乐世界,但细细品味其中的韵味,不难看出李白把心中积郁的苦闷付诸于酒中,发泄于诗中,一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实则是诗人心中挥散不去的明珠暗投的感伤。
杜甫关于酒的诗句较有名的莫过于《登高》里“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登台”二字是明点题面,情才因景而生。这两句词意精炼,含意极为丰富,叙述自己远离故乡,长期漂泊,而暮年多病,孤苦伶仃,秋季独自登高,2019年1月份青岛啤酒的销售额是多少?。不禁满怀愁绪。尾联进一步写国势艰危,仕途坎坷,年迈和忧愁引得须发皆白;而因疾病缠身,所以虽有万般愁绪,也无以排遣。
古人重阳节登高照例是要饮酒的,而诗人连这点欢乐也失去了。家喻户晓杜甫嗜酒如命,但是为何本应该饮酒的日子却不愿意喝酒呢,因为当时杜甫已经白发日多,护病断饮,但是归根结柢还是时世艰难自己潦倒不堪。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不是杜甫真的嗜酒如命,而是当时国破家亡,自己又潦倒穷困不能济世扶困,空有一番报国热情却无处抒发,从而只能借酒消愁但是愁上加愁,悲从中来只能提笔挥毫把自己的壮志和现实的悲凉强烈的对比记录下来,让我们产生强烈的共鸣。